丝状角膜炎的病因尚不清楚,目前认为,其形成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:
1.上皮细胞的异常增殖。
2.基底膜与前弹力膜接合异常,部分角膜卷成一上皮卷状,而松脱的上皮部分很快被新的上皮修复。
3.类黏液形成过多。多见于干眼病和病毒感染(腺病毒、HSV)等。也可见于神经麻痹性角膜炎,瘢痕性角膜结膜炎(沙眼,天疱疮等)。
4. 用眼时间过久或内眼手术后包扎或闭眼时间过久(如角膜移植术后和网膜剥离术后)也可引起该病变。
眼睛异物感强烈,常出现粘稠丝状物可能是丝状角膜炎
患者自觉症状常有眼磨、异物感、畏光、流泪等。瞬目时上述症状加重,而闭眼时症状则可以减轻。
丝状物的长度从0.5mm到数毫米不等,可被孟加拉红染成红色。丝状物与角膜的黏附通常较牢固,附着处角膜下方可出现小的灰白色上皮下混浊。由于瞬目动作,丝状物可能会弯曲折叠,用力闭眼动作可能使丝状物从角膜表面脱落而残留角膜上皮缺损区,此缺损区又可重新形成新的丝状物,丝状物还可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。
(丝状角膜炎病人角膜上皮破损,特征病变是角膜上面有数个条状的病变,在荧光染色后病变呈现绿色)
诊断本病并不困难,可通过病史及临床检查明确诊断:
1.丝状角膜炎患者患眼常感异物感或摩擦感;
2.裂隙灯检查下可见角膜表面有上皮卷丝,一端固定,另一端游离,孟加拉红染色呈红色;3.常合并有角膜点状上皮糜烂或表层点状角膜炎。
轻微丝状角膜炎可使用抗生素软膏,严重需前往医院处理
丝状物是临床常见的角膜病变,需及时发现及时治疗,常规治疗原则有:
1.查找病因,并针对病因治疗。患者若有接触镜戴用过长、用药不当,包眼时间过长等,应该及时矫正。
2.症状轻者可用局部润滑剂和抗生素眼膏涂眼。
3.当因丝状物引起的异物感明显时,可在表面麻醉后,机械拭去角膜丝状物,然后在结膜囊涂抗生素眼膏,包眼12-24h。角膜上皮剥脱后,可配戴软性角膜接触镜,以减轻症状,同时适当应用上述滴眼液及眼膏,可防止继发感染发生,并减少复发。
专家提醒大家:丝状角膜病变的角膜卷丝轻者在数天内可自行消失,病情严重者应到医院及时处理,切不可自行刮除或擦掉,以免造成上皮缺损并发角膜感染等严重后果。》》》立即咨询在线医生